新聞中心
推薦新聞
東莞偉勵環??萍加邢薰?br />
電 話:0769-23883629 23883630
傳 真:0769-23883982
手 機:13580979080
郵 箱:gdwlhb@139.com
公司地址: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上甲汾溪路112號
電 話:0769-23883629 23883630
傳 真:0769-23883982
手 機:13580979080
郵 箱:gdwlhb@139.com
公司地址: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上甲汾溪路112號
車間降溫設備支撐工業轉型升級 兩化融合任重道遠
發布時間:2018-08-07 11:50:22 閱讀:1717次
車間降溫設備支撐工業轉型升級 兩化融合任重道遠
根據中國兩化融合咨詢服務平臺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樣本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為62.36分。從得分來看,全國兩化融合水平處于由單向應用向綜合集成過渡階段,這充分說明盡管中國企業已經開展了二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設,但未來仍任重而道遠。
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實際上從2008年工信部成立以來,就一直想摸清企業的兩化融合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了,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地區我們的企業現在到底關鍵的重點、它的問題在哪里,所以一直在開展兩化融合評估工作,而開展到現在,除有了標準的指引之外,我們還有一些地方、行業聯合開展的評估診斷工作,使整個工作不僅有數據上的支撐,而且還能將其落實到企業的診斷服務當中?!敝袊鴥苫诤献稍兎章撁烁泵貢L陳杰表示。
截至2015年8月底,全國兩化融合評估的樣本數已經達到了51336家,占國家統計監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4.5%,這5萬家企業在各個行業的分布,規模分布、區域分布都有一定的數據分析。
中國兩化融合咨詢服務聯盟李君,研究發現企業在推進兩化融合的過程當中,很多企業明白要從單向運用向綜合集成發展,或者明白要向協同創新發展,但是很多企業的難點在于,他明確目標在哪里,但他缺乏從一個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指引。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再加上企業在推進兩化融合工作的過程當中越來越發現技術不單純地是推動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的惟一因素,而是要綜合考慮管理,以及戰略發展等各種問題?;谶@些基本的判斷,在工信部的統籌部署和各位專家的指導下,工信部在2013年的時候組織相關的單位共同研發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實際上就是提出了一套管理制度的標準,企業按照這套管理制度的標準去優化、完善它在信息化環境下推進兩化融合工作的機制職責,就可以按照有效的路徑去推進兩化融合工作,獲取在兩化融合工作當中的成效。
李君表示,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下開展兩化融合工作,力求引導企業有效識別它在信息化環境下的信息能力,并按照規范的路徑把這個新型能力打造出來。而且企業識別和打造這種新型能力的過程是長期持續的,要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做相應調整。這項工作開展至今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2014年標準發布以來,工信部統籌推動全國502家試點企業開展貫標,今年又推動了600多家企業開展貫標,同時也在推動建立一套市場化的推廣應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服務機制。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200家企業通過貫標。本質貫標就是這套管理機制要按照標準的要求建立起來,同時也要在企業能夠有效地運行。有效運行、本質貫標,最基礎的就是要能夠引導企業有效地去識別和打造新型能力。
兩化融合任重道遠
李君介紹,對通過評定企業的300個新型能力進行了分類總結和分析,希望能夠去探索或者說挖掘在信息時代我們國家的企業它在新型能力方面的需求點和關鍵的趨勢在哪里。
在首批通過評定的企業里面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1000人以上的大規模企業,而到5000人以上甚至1萬人以上的超大規模企業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說明,大企業或者說一些兩化融合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企業,他們在以更加規范的路徑去進一步地向更高階段發展的過程當中,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需求也非常明確。
我國兩化融合工作任重道遠。我國企業在推動兩化融合的時候仍然面臨著綜合集成的困境,從全國綜合集成以上的占比來看不到20%,但是在通過評定的企業里面綜合集成以上階段的企業占比占到將近60%,這也說明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的水平越高,希望向更高的難度去邁進的時候,越需要有這樣的一套方法和路徑的引導來更加有效地推動兩化融合的工作。
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以往
在信息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和以往不同。
比如以前企業追求大規??焖偕a或者說追求結果的質量保證。但是現在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它可能在追求大規模的同時,還要有個性化的符合客戶需求的快速定制能力,或者說協同研發能力。
再比如質量方面的能力變遷,它不僅僅是一個質量結果的檢測能力,更重要的是質量的設計和質量全過程的保障能力。這個就是企業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在不斷地變遷。
李君表示,通過我們的分析,企業的核心,就是當前信息化環境下企業當前關注或者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六大類能力,分別是研發創新類能力、生產管控類能力、供應鏈管理類能力、財務管控類能力、經營管控類能力和用戶服務類能力。據統計,在這200家企業中,有超過50%的比例還在致力于提升生產管控能力,當然每一類能力里面的細分和關注點不同。
每一類的新型能力的重點方向也有所不同,因為企業是千差萬別的。通過對重點方向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當前我們的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研發創新類能力跟過去不同,首先能夠做基于客戶需求的數字化快速定制研發;其次希望做到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和生產制造一體化、協同化;再次希望能夠做到在線異地協同研發。生產管控能力也有不同的方向,比如說產能平衡和穩定生產,以及精益生產和敏捷制造。還有對生產影響非常大的因素,像質量、安全、節能、環保的精細化管控等。
對于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不同的企業關注點也會有不同的側重,并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行業的生產組織也好,研發活動也好,都有行業本身的特點。研發創新類能力里面,最關注的就是裝備行業,不是說別的行業不關注,而是說裝備行業在此方面關注的比例最大。生產管控類能力,最大關注比例的是原材料行業、裝備行業。用戶服務類能力,最大關注比例在消費品行業,同時裝備行業也在基于智能產品的用戶服務方面去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突破。
李君說,我們對不同規模企業新型能力的關注點進行了分析,規模越大的企業對于生產管控、經營管控、財務管控類的能力需求越高,這個跟它管控的風險是密切相關的。而規模越小的企業,它的研發創新類能力的打造就越活躍。而供應鏈和用戶服務這兩類,比如說供應類協同就可能跟企業間的協同,還有用戶服務端到端的企業外的聯系密切,這個是各類企業都在致力于進一步去提升的一些能力。
典型行業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新型能力建設的重點方向。前面提到的六類新型能力以及各類的重點方向,有些在不同行業之間是有相通性的,比如說供應鏈、用戶服務,可能具體細節上不太相同,但是在具體的做法上比較類似。但研發創新、生產管控,這兩類能力在行業之間的區別比較大。
像原材料行業的生產管控,就比較注重安全節能的信息化管控。首先注重生產調度多層次之間的聯動以及企業多裝置之間的一體化協同管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調動企業資源,以實現節能降耗。
再比如原材料行業的大型企業在財務管控上的重點方向。第一個是要實現財務和業務方面的集成。在集成的基礎上,才能做成本的精細化管控。成本的精細化管控至少做到,能夠算得出、算得準,又能降得下去,而且還能夠分析,持續優化。大部分這種原材料企業的規模較大,它需要去做集團級的財務集中管控,比如說這個分公司的贏余可以作為另一個公司的貸款,這樣的話可以通過這個集中管控,減少公司對銀行利率差的收益,這是很多集團新企業在探索建立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能力。
目前企業在探索扁平化、流程化、網絡化一體化的高效經營管控的基礎上去做智能決策分析,以及集團型企業的資源共享和協同運營。
具體到裝備行業,它的研發創新類能力,可能是裝備行業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類能力。因為裝備行業跟別的企業去競爭的時候,核心競爭力就是裝備產品的性價比。能否快速地按照客戶要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決定了企業能否快速地響應客戶的訂單。這項能力需要通過模塊化、標準化的設計,同時又要符合個性化的需求。
同樣是生產管控能力,裝備行業更關注的是精益生產和敏捷制造,是否能夠動態安排生產調度,安排生產現場的機床,柔性調整每一個機臺的生產動作等,甚至像SAP提到的未來的解決方案里面的柔性化的網絡化的分布式的生產組織等。
打造互聯網+制造的新模式
對于互聯網+制造的業態新模式,目前通過評定的企業很多都會在探索兩化融合的過程當中去探索用互聯網的新型技術和工業流程的各個業務環節去銜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強調管理制度上面的創新,也考慮如何將互聯網的思維以及互聯網環境下這種靈活動態的組織架構引入到傳統企業的管理機制當中。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它才能夠去實現和外部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互聯網+,也就是所謂的協同創新這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
目前,一部分通過評定的企業在打造新型能力過程當中已經涌現出來不少新業態和新模式。比如說海爾的產品研發創新社區,中聯重科現在正在做的信用營銷融資租賃等,都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所做的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探索。
互聯網+制造與智能制造創新有相通之處。智能制造其實講究的也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運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術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在企業里面的每一個環節都讓它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能夠自感知、自適應、自調整和自決策。
現在中國真正具備智能制造基礎的企業的比例非常低,但有很多企業正在積極地去探索智能制造,比如說南鋼在流程型的制造生產方面所做的探索,三一、紅領等在智能生產方面所做的探索,以及智能研發設計、智能管理決策、智能服務等。
李君最后表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總結了我國在過去三十多年企業在開展兩化融合過程和管理創新、管理現代化過程中,實踐形成的豐富經驗,形成的一套管理體系類的標準。這個也是我國自主創新提出的第一套管理體系類標準。它可以作為在當前有效引導企業開展互聯網+、智能制造等一系列相關活動的一個統領性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的效果和效應的體現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和共同圍繞這個標準去創新和研制一系列相關的標準。
根據中國兩化融合咨詢服務平臺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樣本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為62.36分。從得分來看,全國兩化融合水平處于由單向應用向綜合集成過渡階段,這充分說明盡管中國企業已經開展了二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設,但未來仍任重而道遠。
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實際上從2008年工信部成立以來,就一直想摸清企業的兩化融合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了,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地區我們的企業現在到底關鍵的重點、它的問題在哪里,所以一直在開展兩化融合評估工作,而開展到現在,除有了標準的指引之外,我們還有一些地方、行業聯合開展的評估診斷工作,使整個工作不僅有數據上的支撐,而且還能將其落實到企業的診斷服務當中?!敝袊鴥苫诤献稍兎章撁烁泵貢L陳杰表示。
截至2015年8月底,全國兩化融合評估的樣本數已經達到了51336家,占國家統計監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4.5%,這5萬家企業在各個行業的分布,規模分布、區域分布都有一定的數據分析。
中國兩化融合咨詢服務聯盟李君,研究發現企業在推進兩化融合的過程當中,很多企業明白要從單向運用向綜合集成發展,或者明白要向協同創新發展,但是很多企業的難點在于,他明確目標在哪里,但他缺乏從一個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指引。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再加上企業在推進兩化融合工作的過程當中越來越發現技術不單純地是推動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的惟一因素,而是要綜合考慮管理,以及戰略發展等各種問題?;谶@些基本的判斷,在工信部的統籌部署和各位專家的指導下,工信部在2013年的時候組織相關的單位共同研發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實際上就是提出了一套管理制度的標準,企業按照這套管理制度的標準去優化、完善它在信息化環境下推進兩化融合工作的機制職責,就可以按照有效的路徑去推進兩化融合工作,獲取在兩化融合工作當中的成效。
李君表示,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下開展兩化融合工作,力求引導企業有效識別它在信息化環境下的信息能力,并按照規范的路徑把這個新型能力打造出來。而且企業識別和打造這種新型能力的過程是長期持續的,要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做相應調整。這項工作開展至今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2014年標準發布以來,工信部統籌推動全國502家試點企業開展貫標,今年又推動了600多家企業開展貫標,同時也在推動建立一套市場化的推廣應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服務機制。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200家企業通過貫標。本質貫標就是這套管理機制要按照標準的要求建立起來,同時也要在企業能夠有效地運行。有效運行、本質貫標,最基礎的就是要能夠引導企業有效地去識別和打造新型能力。
兩化融合任重道遠
李君介紹,對通過評定企業的300個新型能力進行了分類總結和分析,希望能夠去探索或者說挖掘在信息時代我們國家的企業它在新型能力方面的需求點和關鍵的趨勢在哪里。
在首批通過評定的企業里面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1000人以上的大規模企業,而到5000人以上甚至1萬人以上的超大規模企業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說明,大企業或者說一些兩化融合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企業,他們在以更加規范的路徑去進一步地向更高階段發展的過程當中,對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需求也非常明確。
我國兩化融合工作任重道遠。我國企業在推動兩化融合的時候仍然面臨著綜合集成的困境,從全國綜合集成以上的占比來看不到20%,但是在通過評定的企業里面綜合集成以上階段的企業占比占到將近60%,這也說明企業兩化融合發展的水平越高,希望向更高的難度去邁進的時候,越需要有這樣的一套方法和路徑的引導來更加有效地推動兩化融合的工作。
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以往
在信息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和以往不同。
比如以前企業追求大規??焖偕a或者說追求結果的質量保證。但是現在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它可能在追求大規模的同時,還要有個性化的符合客戶需求的快速定制能力,或者說協同研發能力。
再比如質量方面的能力變遷,它不僅僅是一個質量結果的檢測能力,更重要的是質量的設計和質量全過程的保障能力。這個就是企業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在不斷地變遷。
李君表示,通過我們的分析,企業的核心,就是當前信息化環境下企業當前關注或者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六大類能力,分別是研發創新類能力、生產管控類能力、供應鏈管理類能力、財務管控類能力、經營管控類能力和用戶服務類能力。據統計,在這200家企業中,有超過50%的比例還在致力于提升生產管控能力,當然每一類能力里面的細分和關注點不同。
每一類的新型能力的重點方向也有所不同,因為企業是千差萬別的。通過對重點方向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當前我們的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研發創新類能力跟過去不同,首先能夠做基于客戶需求的數字化快速定制研發;其次希望做到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和生產制造一體化、協同化;再次希望能夠做到在線異地協同研發。生產管控能力也有不同的方向,比如說產能平衡和穩定生產,以及精益生產和敏捷制造。還有對生產影響非常大的因素,像質量、安全、節能、環保的精細化管控等。
對于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不同的企業關注點也會有不同的側重,并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行業的生產組織也好,研發活動也好,都有行業本身的特點。研發創新類能力里面,最關注的就是裝備行業,不是說別的行業不關注,而是說裝備行業在此方面關注的比例最大。生產管控類能力,最大關注比例的是原材料行業、裝備行業。用戶服務類能力,最大關注比例在消費品行業,同時裝備行業也在基于智能產品的用戶服務方面去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突破。
李君說,我們對不同規模企業新型能力的關注點進行了分析,規模越大的企業對于生產管控、經營管控、財務管控類的能力需求越高,這個跟它管控的風險是密切相關的。而規模越小的企業,它的研發創新類能力的打造就越活躍。而供應鏈和用戶服務這兩類,比如說供應類協同就可能跟企業間的協同,還有用戶服務端到端的企業外的聯系密切,這個是各類企業都在致力于進一步去提升的一些能力。
典型行業企業在信息化環境下新型能力建設的重點方向。前面提到的六類新型能力以及各類的重點方向,有些在不同行業之間是有相通性的,比如說供應鏈、用戶服務,可能具體細節上不太相同,但是在具體的做法上比較類似。但研發創新、生產管控,這兩類能力在行業之間的區別比較大。
像原材料行業的生產管控,就比較注重安全節能的信息化管控。首先注重生產調度多層次之間的聯動以及企業多裝置之間的一體化協同管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調動企業資源,以實現節能降耗。
再比如原材料行業的大型企業在財務管控上的重點方向。第一個是要實現財務和業務方面的集成。在集成的基礎上,才能做成本的精細化管控。成本的精細化管控至少做到,能夠算得出、算得準,又能降得下去,而且還能夠分析,持續優化。大部分這種原材料企業的規模較大,它需要去做集團級的財務集中管控,比如說這個分公司的贏余可以作為另一個公司的貸款,這樣的話可以通過這個集中管控,減少公司對銀行利率差的收益,這是很多集團新企業在探索建立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能力。
目前企業在探索扁平化、流程化、網絡化一體化的高效經營管控的基礎上去做智能決策分析,以及集團型企業的資源共享和協同運營。
具體到裝備行業,它的研發創新類能力,可能是裝備行業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類能力。因為裝備行業跟別的企業去競爭的時候,核心競爭力就是裝備產品的性價比。能否快速地按照客戶要求進行個性化定制,決定了企業能否快速地響應客戶的訂單。這項能力需要通過模塊化、標準化的設計,同時又要符合個性化的需求。
同樣是生產管控能力,裝備行業更關注的是精益生產和敏捷制造,是否能夠動態安排生產調度,安排生產現場的機床,柔性調整每一個機臺的生產動作等,甚至像SAP提到的未來的解決方案里面的柔性化的網絡化的分布式的生產組織等。
打造互聯網+制造的新模式
對于互聯網+制造的業態新模式,目前通過評定的企業很多都會在探索兩化融合的過程當中去探索用互聯網的新型技術和工業流程的各個業務環節去銜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強調管理制度上面的創新,也考慮如何將互聯網的思維以及互聯網環境下這種靈活動態的組織架構引入到傳統企業的管理機制當中。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它才能夠去實現和外部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互聯網+,也就是所謂的協同創新這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
目前,一部分通過評定的企業在打造新型能力過程當中已經涌現出來不少新業態和新模式。比如說海爾的產品研發創新社區,中聯重科現在正在做的信用營銷融資租賃等,都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所做的新業態和新模式的探索。
互聯網+制造與智能制造創新有相通之處。智能制造其實講究的也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運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術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在企業里面的每一個環節都讓它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能夠自感知、自適應、自調整和自決策。
現在中國真正具備智能制造基礎的企業的比例非常低,但有很多企業正在積極地去探索智能制造,比如說南鋼在流程型的制造生產方面所做的探索,三一、紅領等在智能生產方面所做的探索,以及智能研發設計、智能管理決策、智能服務等。
李君最后表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是總結了我國在過去三十多年企業在開展兩化融合過程和管理創新、管理現代化過程中,實踐形成的豐富經驗,形成的一套管理體系類的標準。這個也是我國自主創新提出的第一套管理體系類標準。它可以作為在當前有效引導企業開展互聯網+、智能制造等一系列相關活動的一個統領性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的效果和效應的體現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和共同圍繞這個標準去創新和研制一系列相關的標準。
下一篇: 車間降溫設備天氣潮濕引發過敏怎么辦?